张家界天门洞、南天门,茶陵日月岩,崀山天生桥,飞天山穿坦……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后面,都隐藏着一种相似的景观——山体之中,一洞(或几个洞)穿“心”。这属于什么地貌景观?这些被穿了洞的山,分布在湖南各处,山体岩性也不相同,它们形成这种相似景观的原因是否相同呢? 摄影/龚朝阳
可能大部分人都不知道,就在距离天门山直线距离大约10公里外的七星山山脉,在一座山巅之上也有一个大洞。据张家界山地救援队魏贤彪测量,这个洞高87米,宽43米,洞顶厚度75米,当地人称其为“小天门”。不论是“天门”还是“小天门”,这种穿山而过、两端透光的洞,在地貌学中有一个共同的名字——穿洞。 摄影/吴三友
袁家界的“天下第一桥” 摄影/孙建华
黄石寨的“南天门”。 摄影/李纲
我们一般都喜欢追逐日出或日落景观,但绝大部分人可能没意识到,其实在与太阳相反一侧的天空,也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景观,比如说人们能看到的两种大尺度影子景观——“山影”和“地影”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8期 摄影/张梁
登山家刘政登顶海拔6168米的雀儿山时拍摄到的山影,该山影的两条边在远处相交于一点,形成了极为壮观的金字塔形山影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8期 摄影/刘政
2021-03-03,为拍摄长白山天池的新世纪第一缕阳光,摄影师于云天冒着严寒,早早地守候在高山之巅。 摄影/于云天
2021-03-03,张梁登顶北美洲最高峰迪纳利峰(海拔6194米)时,再一次目击山影,不过这次的山影与他以往看到的山影不太一样,这次是投射到白云之上的“金字塔”投影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8期 摄影/张梁
《中国国家地理》推出「老家河南:一个来了都说“中”的地方」特辑,以“中”为渊源和线索,串联起河南大地上的的河“中”、山“中”、水“中”、地“中”、古“中”、人“中”、戏“中”和吃“中”,展开一幅全景式的中原画卷。
巴塘县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,这里是从四川进入西藏的必经之地,著名的318国道穿城而过,因而成为川藏旅游的热点地区。很少有人知道,在巴塘县318国道以北,有个名为措普沟的峡谷,这里悄然隐藏着众多温泉和高温气热泉。这些温泉有什么特点?为何至今不为人知?四川省地矿局物探队副队长为我们进行了一一解答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7期
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第7期
圩田,作为一种特殊的田地,在历史上曾为农业增产立下过汗马功劳,也因围占河湖造成生态破坏而被诟病。鸟瞰圩田,形似棋盘,而圩田与人之间的故事,也像是一盘下了上千年的棋局。这盘古老的“棋局”曾不断变化,屡有奇招,今天它仍在不断演变,呈现出新的景象、创意和可能。来源《中国国家地理》2020年11期 摄影/孙华金
鄱阳湖区正在开闸进洪的南溪圩 摄影/蒋勇
历史上,杭州的西溪是较为典型的基塘圩田湿地,是原住民长期以来农耕和渔耕的结果。这种耕作模式造就了鱼鳞状的大地景观艺术和文化地理单元,表现为柿基、桑基、竹基、柳基等类型的人地和谐的基塘循环耕作系统。 摄影/陈畅
珠三角的桑基鱼塘,在城镇发展的“围猎”下,如今已残余不多。 摄影/忧子
订阅手机报
移动发送CNG到10658000
联通发送CNG到10655111
电信用户发送CNG到1065900
订阅号
服务号
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进行关注,或微信中
搜索“中国国家地理”关注。